返回列表 发帖

五四运动之影响与评价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对抗日本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

1921年召开华盛顿会议期间。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还在华盛顿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等。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但是中国通过该条约收回了山东半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

影响

五四运动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科学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科学,民主。五四运动,其主力学生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思想文化

在1919年10月,大总统举行秋定祭孔,同时组织了四存学会,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学」为宗旨,1921年更修订了《褒扬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封建礼教梁启超梁漱溟则高唱中国文化优越论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反对中国革命派,同时抵制马克思主义。而在五四运动中,反对中华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运动,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渊源大部分都来自于五四时期的西化理论

对外关系

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签字,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利益和权益能够保留下来,相反,刺激了日本吞并中国,排挤其他列强的速度。由于北京政府的失败,各地军阀利用北京政府的无力,相互攻伐,加剧了中国的内乱。1921年到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十项原则」,山东问题得到解决,日本把青岛交还给中华民国政府但是胶济铁路仍由日本控制,山东实际仍由日本控制,中国权益没有恢复。

社会经济

学生和群众的抵制日货,一定条件下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的社会经济依然无法摆脱遭受日本欺凌的厄运。

教育方面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动下,教育界引起巨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开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妇女权利在五四影响下发生变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戊学制),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大学四至六年,以美国为蓝本,教育得到革新

文学艺术

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政治方面

五四运动使苏俄在中国播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种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国民党的改组便充份显示出当时布尔什维克式的革命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出路,但也有人认为当时对暴力革命的绝对化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一种破坏而非建设作用。

评价

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推动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即使对于现今社会仍极具历史意义,形成数十年后知识份子的奋斗目标与社会改革方向。年轻学子不应被绝对真理终极教条所左右,应培养自身独立判断思考解决问题的实力,总统认为这象征著五四时代最重要的启蒙精神,相信这也将有助深化台湾民主经验的内涵,让我们的社会尊崇追求真实且不媚俗的精神。台湾以累积半世纪的民主经验,做出第二次的政党轮替,可以很自豪的说自己是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国家,也就是在五四所提倡的民主方面,交出第一张成绩单。总统认为这不只对台湾,对整个华人世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