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同志

同志(Comrade)一词,中文的基本含义即指志同道合(特别是指在政治方面)的人。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在19世纪末,当时的清朝光绪皇帝在筹划戊戌变法的时候,就对变法派的大臣采用了「同志」这一称谓,之后渐渐成为一定范围内对人的称谓,冠在姓氏或人名之后;1989年随香港人林奕华同性恋电影节——《香港同志电影节》的出现,渐渐演变为同性恋的代称

普遍性的称谓

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生活中,「同志」一词为人们彼此之间使用频率极高的称谓。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信仰共产主义或马列主义的政党之间的交往,彼此人们常称呼「同志」,但使用这一称呼多也反映国家或政党之间的政治立场相同或基本一致。  

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前的国内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同志」为人们最常用的的称谓,甚至外国人进入中国大陆也使用这一称谓,但对犯罪服刑人员不适用;改革开放以后渐渐少用,但年龄层次较高的人对他人多仍旧使用「同志」这一称谓。

中共建政初期,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执政党都称为「同志」。后来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冲突,「同志」一词被非常谨慎地使用。如中国和苏联的矛盾在1959年公开之前,双方依然互称同志,之后虽然双方主要领导人都没有变更,但也不再以同志相称。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不使用「同志」称呼,但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与这些国家信仰马列主义的政党交往时,使用「同志」称谓。

中国政党内部称谓

同盟会以及以之为基础而创立的国民党内,「同志」一词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比如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马英九在第二次竞选中国国民党主席时曾要求党员称其为「马同志」。但是「同志」在国民党内使用的时候,更像是一个名词而非称谓;在使用称谓时,依然采用「先生」、「女士」、「小姐」等,例「张先生是我们忠实可靠的同志」。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普遍称呼,如「党内同志」、恩来同志、毛泽东同志等等。

中国大陆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内大量地采用「同志」这一称呼,之后渐渐成为习惯称谓,在其所建立的军队、统治区(解放区)内广泛使用。如毛泽东在其《为人民服务》的文章中即有「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949年随着共产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建立,「同志」一词还涵盖到所有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政权的人们。1954年民族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同志」一词在中国大陆地区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对所有成年人的称呼,完也代替了「先生」和「女士」或者「小姐」的称谓。按照当时的政治理论,中共建政之后,尤其是民族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全体社会成员(除了极少数的「敌特分子」之外)都是在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工作,自然就彼此都是「同志」。

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会面临着失去「同志」资格的危险,如1981年6月27日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以前,刘少奇彭德怀等重要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直至平反以前一直没有被称为「同志」。中共建政以前,由于中共党内的路线斗争和其他政治斗争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很少被称为同志,如瞿秋白李立三等。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变化,在历次的党内斗争中,失利的一方即使被认为犯了错误,哪怕是严重的错误,通常可以保留党籍,尽管很少再有机会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但官方依然会称他们为「同志」;但如果胜利的一方认为对方的性质比犯错误更严重,如「反革命」,则被开除党籍,之后也不会再被称之为「同志」。

改革开放之后,「同志」一词在社会上的使用面开始缩减,一般人相互称呼不再使用这一政治意义非常浓厚的词汇了,而是更多地恢复使用「先生」、「女士」、「小姐」或者更显人情味的「师傅」等等。但在政党内、政府机构和军队内部正式会议和文件中,人们依然会按照以往的方式来使用「同志」这一称谓。除了常见的「先生」、「女士」、「小姐」称谓以外,在各个时期对被认为有身份的对象,特别是商界、娱乐场合,下列称谓出现的几率很高:

1980年代,干部、领导,常作为直接称谓,不冠以姓氏和名字;1990年代,领导,常作为直接称谓,不冠以姓氏和名字;间或「老总」;2000年代,「老总」,常作为直接称谓,不冠以姓氏和名字;知悉姓氏之后,被称为「x总」,如「李总」、「王总」等。有时对年龄较轻的女性直称「美女」或「靓妹」、「靓女」,对年龄较轻的男性直称「帅哥」。

同性恋群体的中文代称

第一个把同性恋群体称作同志的人是香港影评人及散文作家迈克,但真正把这词普及化的却是另一个香港文化人,剧作家林奕华。1989年,林奕华将自己筹划的首届香港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从此开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中文地区,如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同志」一词逐渐演变成对同性恋者的另一个称呼女同志女同性恋男同志男同性恋。用的时候并不是如「某某同志」这样作称谓用,而是「某某是一个同志」、「某某参加了一个同志团体」这样。这种用法起先在同性恋群体中使用,后来在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影响逐渐扩大,上述地区的社会各界都采纳了这个用法,例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就在《认识同志手册2001年版》中写道:「市长爱同志」,从后来的事实证明马英九一点都不爱「同志」,对于同志团体提出的人权、公民权等正当诉求总是一再回避闪躲。

林奕华本人曾表示:自己希望用来取代同性恋的同志一词,是由孙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联想而来。林一方希望指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将讨论的焦点从性取向转移到性别议题。此后许多关注各种不同性别议题的人士都希望能用同志一词联结、包含、代表更多人,目前同志一词不仅限于同性恋者,已扩大到国际上通称的LGBT四大族群,也就是男同性恋者(Gay)、女同性恋者(Lesbian)、双性恋者(Bisexuality)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例如2004年台湾出版的小说彩虹阴阳蝶,副标题就是「跨性别同志的心路历程」。并且在这层意义之后出现如「直同志」这个词汇。

中国大陆,自1990年代以后由于绝大多数年轻人对他人渐渐不再使用同志」称谓,「同志」作为对同性恋群体的代称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使用。虽然此含义仍未获官方认可,但次文化族群词汇的挪用及指涉本来就不需要官方认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