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李登辉

李登辉(1923年1月15日-,日治时期名为岩里政男),台湾政治人物、农业经济学家,台北三芝人,曾任中华民国总统(1988年-2000年)。他是中华民国自1947年行宪以来首位公民直选产生的总统,也是第一位出生在台湾本土的总统。

李登辉被认为是中华民国民主化、本土化的主要推动者,在国际上有「民主先生」之美誉。在台湾民主转型以及中华民国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中,首先容许了国内新闻媒体对官方的严厉批评,也解除了往日政府对政治异议人士的囚禁和监控。中华民国值此转变时期,李登辉身任国家元首,因其国策决定和操作,而产生了各种正负面效应。卸任总统后,李登辉被新政党台湾团结联盟奉为精神领袖,也被视为台湾本土化运动的领导人物。

总统时期

1988年1月13日,时任总统蒋经国逝世,李登辉继任总统

李登辉蒋经国青年时代都是怀抱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员,都熟读社会主义理论著作,经历过共产党的组织生活,背景相似,李登辉的文化高,而且能力强、聪明、谨慎,深得蒋经国赏识和欢心,将他带在身边,多方提携教导。

他担任国家元首前两年,亦即蒋经国生命的最后两年,面对国内澎湃之民情,政府开始推动各项政治改革,包括思想自由新闻自由学术自由。1989年4月7日,郑南榕为抗议政府对言论自由的箝制自焚。1990年2月,国民党内爆发二月政争。1990年7月,李登辉召集朝野各党派,开「国是会议」,征求各界意见作为宪政改革参考,配合是年「三月学运」之学生运动的要求,解决第一届资深中央民意代表,包括国民大会代表及立法委员退职问题。1991年5月,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开展第一次修宪,制定宪法增修条文,使各中央民意机关得以换届改选。

随后,中华民国的民主改革即快速进入接近完成的阶段。日本学者若林正丈认为,「如果以1992年『万年国会』告终为第一阶段;那么,第二阶段是94年台湾省、台北市、高雄市长选举的实现;第三阶段则为总统选举的实现」。这三阶段改革都是在李登辉总统任期内完成的。关于总统选举的方式,国民党一度有委任直选之草案(类似美国总统大选选举人团票),李登辉后来主张全民直选,但由于国内意见不一,在1992年的国民大会修宪过程中,以上提议并未通过。1993年,以李登辉为首的主流派取得了国民党党内的领导权,并在1994年7月召开的国民大会会议中,决定自下届(第九任总统)开始,实施正副总统直接选举

统独立场上,身为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主席,李登辉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一个政治实体,且于公开场合多次表露要实现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理想。1988年2月,他在继任后的首次记者会上说:「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必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1990年10月,李登辉又表示:「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自外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责任,也不应自外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努力」。1991年,李登辉主持下的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国统会、《国统纲领》于2006年2月被时任总统陈水扁下令终止运作、终止适用),在《国统纲领》中,为了安抚外省人中的保守派,写有「台湾固为中国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的说法。1995年的中华民国国庆,他这样表示:「四十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奋斗不懈,就是要为将来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立下可供遵循的典范」。此外,他也曾在接见美国联邦众议员坎贝尔(Tom Campbell II)的时候,表示「『台独』只会断送国家的大好前途,牺牲社会的安定繁荣,这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的,我们应该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样的话语。

然而,他在某些场合的发言,亦表达了台湾独立意识。1994年4月,他接受日本著名作家司马辽太郎的访问,当司马讲到「地方的痛楚」时,他说,出生在波斯尼亚的人,实在是太不幸了。李登辉对司马表示,他有不能为波斯尼亚尽一份心力的痛楚,生为台湾人,也有过不能为台湾尽一份心力的悲哀。他进一步指出:

「到目前为止,掌握台湾权力的,全都是外来政权。最近我能心平气和地说就算是国民党也是外来政权。只是来统治台湾人的一个党,所以必须成为台湾人的国民党。以往像我们七十几岁的人在晚上都不能好好的睡觉,我不想让子孙们受到同样的待遇」。—引自《中国第一个民主体系

李登辉谈到他对台湾人的感情时,则这样表示:

「我没有枪,拳头母也小粒,在国民党中的我,能够维持到今天的原因,是我心中的台湾人之声。台湾人期待我,而我一定要做的这种想法」。—引自《中国第一个民主体系》

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发表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演讲,当中多次以英文提及中华民国达四次,且指出台湾已实现主权在民」的政治体系

1996年,李登辉与连战搭档,以54.0%的得票率,赢得了中华民国第九任总统职位,也是华人历史上首次真正民选的国家元首。若林正丈描述这次大选中「导弹与选票对峙」的过程:

「在总统大选的最后阶段,导弹(missiles)与选票(ballots)的对垒更形鲜明。配合总统选举最后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次于台湾海峡举行一连串称为『海峡九六一』的军事演习以恐吓中华民国。美国为防范有事,自日本和关岛两地派遣两艘航空母舰巡防台湾海峡。选举就在这样一触即发,称为『第三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局势下完成」。—引自《蒋经国与李登辉

在当选民选总统后,由于中国大陆的政治压迫,李登辉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也渐渐愈发倾向「台湾独立」的呈现。1999年7月,他在接受德国之声录影专访的时候,提到海峡两岸的关系,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也就是著名的「两国论」。他在受访时这样表示:

「有别于国统纲领以及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一厢情愿式的国民党政策宣示,实际上的历史的事实是,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政权成立以后,从未统治过中华民国所辖的台、澎、金、马。我国并在1991年的修宪,增修条文第十条(现在为第十一条)将宪法的地域效力限缩在台湾,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统治权的合法性;增修条文第一、四条明定立法院与国民大会民意机关成员仅从台湾人民中选出 ……使所建构出来的国家机关只代表台湾人民,国家权力统治的正当性也只来自中华民国人民的授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完全无关。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所以,战争既已结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中华民国视为『叛离的一省』,有昧于历史与法律上的事实」。

1999年,李登辉在卸任总统前一年整,出版《台湾的主张》一书,之后再发行日文和英文版。该书讨论台美日关系颇多,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两大述说:一、定义台湾为中华民国在台湾;二、分割中国为七部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华南、华北、东北),各自竞争发展以维持安定。后者即引起轩然大波的中国「七块论」,但其实前者早已有闻,后者也非他首创。

2000年,虽然当时李登辉为连战、萧万长助选,但是,由于同为泛蓝的宋楚瑜脱党,并以张昭雄为副手参选正副总统;虽然连萧、宋张等两组候选人加起来,获得大多数选票,最终却是民进党籍的陈水扁,以「相对多数」,依照选罢法规定当选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由于陈水扁的当选,卸任的李登辉实现了在「任内和平转移政权」的理想。国民党在这次大选成为在野党。大选失利后,国民党内部旋即出现了要求李登辉辞去党主席一职以示负责的声音。外省老兵这部分的党员认为是身为党主席的李登辉造成国民党近十年的分裂,并相信李登辉在暗中支持党的竞选对手陈水扁,却未曾回顾连战的主张是否与台湾主流民意相违,他们一度包围位于博爱特区的国民党中央党部聚,以表达抗议与愤怒。2000年9月,在宋楚瑜宣布将在党外组党之后,李登辉即将中国国民党党主席一职交予连战代理2001年9月21日,中国国民党撤销其党籍

评价

李登辉是一位争议性的政治人物,由于他本人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身份所宣示的一系列变迁的政治主张,以及来自中华民国及国际社会,基于各种不同意识型态或国族意识的观察,李登辉的历史功过,在整个华人民族中不同的社会当中,得到相当多元,甚至多极的,正反不一的评价

李登辉在其总统任内(1988年-2000年),将国民党长期一党独大的情况逐渐改变,朝向民主化发展,具体实现了孙中山对于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以及台北、高雄两直辖市和台湾省省长等直接民选宪政理念,以及宪法及国会的改革。期间解放了思想、新闻和学术的政治束缚,有人将此过程赞之为「宁静革命」,许多台湾民众和国外民众对此给予正面评价,李登辉也因身为推动者而获得台湾的「民主之父」、「民主先生」等美誉。萨缪尔·亨亭顿曾在台湾演讲「民主的千秋大业」时表示,李登辉总统带给台湾的自由与创造力,对推进民主化的影响力,必在他身后留存著。然而亦有者自政治风气的变迁来观察,提出李登辉主政后期,为了与旧国民党势力抗衡而吸纳地方派系为政治班底,造成了地方黑道与民间工商力量的中央化,影响到中华民国向来稳健而确实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弥漫着严重的金权政治(黑金政治)风气;并指李登辉及连战内阁,应对1990年代以来种种官商之间不法利益输送的白热化负起责任。

对于李登辉推动本土化的努力,评价尤其趋于两极。李登辉上任总统以后,不断容忍国民党的反对势力—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坐大,并接纳本土意识与党内政敌抗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半」党主席,即「一个」民进党主席加「半个」国民党主席。日本小说《台湾纪行》就强烈透露出他内心的台湾精神,例:出埃及记、国民党是外来政权、以前晚上不曾睡过一场好觉、撤换郝柏村因为他是军事强人等。看法持平的人士认为,李登辉尽管支持台湾正名,然而他努力重建传统华夏文明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也戮力维护中华民国的主体性。所谓「中体台用他在中华民国总统任内大力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支持科学研究的层次、提升与美日等传统盟国加强联系,卸任后又对台湾国家正常化的发展表达支持,许多人士因而对李相当推崇。卸任总统并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后,李登辉仍为中华民国政坛上,关心朝政的主要指标人物之一。

由于李登辉在其主政期间,试图促进中华民国外交空间、提出「台海两岸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说法,对中共强烈抨击,对台湾社会中传承的中原文化的渐进式强化、鼓励媒体监督时政,且于在任期间表示应以宽容和信仰来看待华人地区下一个百年的发展。但是抱持强烈民族主义和主张中国统一的中国大陆人士则多不满其支持台湾成为正常国家的作风。但李登辉在任内也并未反对统一,但须在两岸民主、自由、均富的前提下才可以谈统一问题

李登辉早年受日本教育,深受日本影响,在大学时代对西方名著涉猎极深,常在其言谈中剖析近代西方和日本哲学在交融上的演进。李登辉在总统任内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对谈时以当时国际形势的关系,至22岁以前尚是日本籍,也曾与《台湾论》作者小林善纪表达年轻时代对中国国民党的失望。2007年访问日本时,赴日本供奉了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影响自己深远的长兄-李登钦。部分经历过二战或对日本统治没有好感的人士,对李身为中华民国前任国家元首有此行为表示震怒和无法接受。惟许多反对之见则几近完全不提中共当局,在国际场合对中华民国的政治打压,从而导致台湾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愤怒和冷感。

返回列表